星期二右眼跳国内的载客热气球旅游在加速发展,多地推出“系留飞”或“飞”体验项目。但近期接连发生两起热气球坠亡事故,让乘坐热气球的安全问题引发担忧。专业人士认为,安全事故出载客热气球在监管和行业规范上的缺失,目前一些热气球项目存在盲目上马的苗头,没有考虑到地貌、气象条件等适配度。(1月24日《工人日报》)
事实上,热气球从体育项目成为旅游项目以来,安全事故就从未间断。早在2012年,惠灵顿附近,一个载满乘客的观光热气球升空后意外碰到高压电线人全部遇难。同年,搭载32人的热气球,在斯洛文尼亚首都附近风暴起火坠毁,致4人丧生。而在国内,除了近期两起事故外,此前桂林、西安等地也发生过,导致不同程度的伤亡。这些教训告诉我们,热气球旅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
热气球旅游项目,确实能为景区聚集人气,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至于各地形成了盲目上马的趋势,有的甚至成为了“网红”打卡地。但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景区对这一“网红”项目缺少安全评估,缺乏配套设施,也没有完善的安全措施。比如为了节约成本,一些景区购买缺乏资质的热气球、聘用无资质的飞行员,为事故埋下了隐患。
尽管中国民航规章体系CCAR-91部《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规范了民用航空器的运行,但适用范围不含系留热气球;体育总局颁布了《热气球运动管理办法》,但只适用于热气球训练、竞赛等活动,载客旅游不属于此范畴;民航局发布的《热气球运行指南》对乘客安全须知进行了强调,但未对地面保障人员的技术要求等提出明确规范。
可以说,热气球旅游项目在监管和规范上基本处于空白,这无疑给了事故可乘之机。此外,这一项目运营的具体管理,也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直到现在,人们不知道安监、旅游、体育、民航等几个相关部门,到底该谁来主管这件事。有的环节是民航局,有的环节是体育部门,还有的属安监管辖,多头管理易造成“都管都不管”的状况。
热气球被称为“安全的航空器”,这是以严格监管和规范操作为前提的。以事故为鉴,相关部门应尽快为热气球旅游项目补齐监管和规范短板。一方面,针对热气球旅游项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包括对项目运营的管理、“系留飞”以及地勤人员的管理、培训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和规范。另一方面,严把项目准入关,指导运营方制定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并加强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和查处问题,适时组织排查整治。
对于景区管理者来说,要充分考虑与热气球项目的适配度,而不是盲目上马,急于用所谓的“网红”项目来招揽游客。创收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只有真正把安全做实做细,游客才敢放心坐上去;安全没有保障,再火爆的“网红”项目也会凉凉。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