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热榜 > 正文

从一次“非常规”热榜第一思考知乎内容生态的底色

类别:旅游热榜 日期:2020-4-24 6:22:42 人气: 来源:

  这两天,有个画风清奇的问题牢牢占据了知乎热榜第一的:“如何看待大学自动化系2020年大一c++大作业是写一个功能更强大的雨课堂(雷课堂)? ”

  这个问题已经获得超1100万浏览量,2300多个回答。综合提问和回答中给到的反馈信息,自动化系大一新生的C++大作业实现难度太大,知乎网友晒出的 7 页大作业要求PDF文档显示,该作业要求学生实现比“雨课堂”更完善的包含网络、语音、图像、数据库等多种功能的网络教学软件,鉴于雨课堂功能的复杂性,这种要求让网友惊讶不已。

  答主中一位大学硕士表示这是“轻易做到了腾讯程序员做不到的事情”;有特得主吐槽“我,大四,软院,特,做不出这个大作业”;还有一位技术专家表示“放在我大一连文档都看不懂”,更有认真者把文档中的需求一条条分析,提出就算放到软工“大三、多人组队”的大作业中也常的。

  参与该问题讨论的用户有企业高管、高校教授、特得主、同系学生、吃瓜群众,问题下方的两千多条回答也是角度各异。既有一句话、一张图的吐槽流,也有许多极为认真图文并茂的逐条分析流,讨论的主题也从对作业本身的讨论,延伸到对国内高校风气的吐槽等发散话题。

  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从角度看,事情原只是大学中某位教师布置新手大作业的难度过高问题,虽有戏剧性,但作为学术领域话题有圈层性和不低的门槛,看似不具备太多的大众因子。然而事实是,该问题在知乎上引发了热榜第一级别的讨论热度,且几乎未在知乎外的任何平台上发酵出同等丰富的讨论和信息。从事件信息爆料到大量专业用户参与生产优质内容、引发二次扩散、登上热榜,是一次知乎“原生话题”发酵过程。

  用户眼中的知乎不是一成不变的。知乎在诞生之初是一个高端的“知识问答社区”。彼时的邀请制门槛割裂了大众参与话题讨论的渠道,让早期的知乎迅速树立起了绝无仅有的特性,成为中文互联网中的宝库。随着知乎逐渐发展壮大,近年关于知乎“内容质量下滑”的讨论则成为了一个近似永无止境的话题。

  这种情形背后,读娱君认为是两方面动态变化的结果体现。一方面,知乎的用户规模和的多元话题必然会使平台内容量级骤增,也加大了用户寻求优质内容的难度;但另一方面,知乎之所以无法被替代,得益于有专业用户源源不断的供给优质内容。热榜话题与用户特征相匹配,在于平台作为讨论社区的底色——基于思考、原创观点的讨论,“认真”的社区文化氛围仍在。

  就像闹得沸沸扬扬的其它平台签约“抢大V”事件,过去三年时间,知乎还是那个只此一家的知乎,岿然不动显然不是资本投入就能达成的。

  知乎一直试图在规模增长与激励优质内容生产、完成筛选推荐之间完成平衡,这体现在用户、内容、社区文化三方动态联系的种种细节中。

  具体实例拆解分析,类似本次作业在知乎的热议并不少。如“协和医院有多牛?”问题浏览量达1.7亿次,其中包含了大量协和医院专家、医科院学生乃至各科患者的一手信息,回答有的是患者求医的个人经历,有的是协和医生的态度,有的是立足医疗的高举高打分析。

  一个回答下面,几乎包含了关于这个医院的全角度讨论——普通大众提供真实可感的个人化视角,专业用户提供理论和第一手分析。知乎则试图通过用户认证、专业徽章、亲自答、盐选推荐等方式对内容进行筛选并提供参考,普通用户也拥有在热点话题中扩大影响力的机会。

  “假如把支付宝存储服务器炸了,大众的钱是不是没有了”,一个提问者也自称外行人、看似无厘头的问题,下面同样有支付宝、阿里巴巴账号科普,以及大量一本正经从服务器、灾备系统架构开始逐一拆解的回答。知乎用户萝魏紫在回答开头说:“没想到这个问题真的会是技术回答浮在,有趣。”

  知乎曾提倡“认真你就赢了”的平台文化。读娱君以为,这其实是知乎不断扩大规模、内容多元之后仍有独特价值的基础——如今互联网中的信息庞杂无比,但多的是爽了完事的“情绪”宣泄,少的是的“观点”分析。知乎的社区文化主流则是,问题可以是严肃的、娱乐的、三教九流甚至是无厘头的,但问题背后的逻辑梳理以及一本正经的回答,永远有一席之地。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惊雷》和《我的滑板鞋》谁的音乐价值和艺术价值更高”,乍看就想吐槽了事,但偏有知乎用户逐句分析两者歌词的差距,以12段意境长篇分析得出自己心中的正确答案。在知乎上,这种看似只能吐槽的问题和无比“认真”的回答为数不少,也是让读娱君对知乎内容生态有进一步思考的触发点——不同的用户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话题,但不能否定对任何话题认真讨论的态度。读娱君认为,知乎的友善度设计、认证和徽章等推荐方式都在试图完善这一点。

  从知乎注册的那天起,它就不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只为高端人士提供沟通的平台。但在用户内容规模不断扩大之下仍保存了对知识分享的认真态度,只要这种社区文化还在,原生热榜话题的专业内容就会源源不断,知乎就还是中文互联网中最丰富的“观点源泉”。读娱君认为,这同时也是网络上大量内容抄袭对象源自知乎的根本原因。

  像许多分析者一样,读娱君同样认为社区规模扩大至一定程度后,对原有垂直、高质量需求用户的体验是大概率发生的。平台要么选择止步不前,要么只能选择接受并尽力完善设计,其基础目标就是“做好”,让不同用户“各有各的体验”。

  在《愚人节上线“B乎”,“黑称粉化”之外的知乎身份思变》一文中,读娱君分析了知乎近期的内容形态丰富化——从简单的“问答社区”+“live+”组合到视频、直播的功能支持,圈子、分区的安排,知乎在做的,是丰富内容形态以跟上互联网潮流的同时,试图更目标明确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一方面通过推动视频内容的权重,在知乎大量专业用户的基础上催生符合知乎属性的视频,如回形针、半佛、丁香医生等行业kol均已在知乎生产大量视频内容,只是因为知乎并非做视频内容起家,造成了对这些视频玩家只活跃于视频平台的“误读”,事实上他们在知乎上的活跃度一点儿也不遑让。

  一方面,圈子、频道、分区等举措意在起到作用,如读娱君此前分析的“让不同的用户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用户体验,引导并分流,减少用户在内容海洋中“迷”的成本;同时提升过去几年内涌入的大量用户的粘性,让有兴趣、有社交需求的用户也有归属空间。”

  这就像一家主题商场,以往开的只是“高端话题”一家大店,其他话题只是摆摊;现如今是都开起了大店,人流量大增,找到以前那家变难了,其他顾客也可能吵到你,但商场的招牌没变,也不断在试图通过电梯直达、地图等设施让你能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换言之,随规模扩大而使得自身定义丰富了无数倍的知乎,仍保有明显的早期“社区氛围”,平台也试图去平衡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但具体到每个用户个体的预期来说情况则更为复杂——这既是产品功能的技术局限,也是知乎一直在试图改善的地方。分区、圈子能达到一部分目的,但要完美服务用户知乎显然还在上,需要在推荐算法、内容排列等等方面长期持续优化。

  但话说回来,在当下“内容水化”的,其实是整体的互联网信息。这样的背景下,知乎的“观点源泉”基因反而更显得弥足珍贵了。魏伶优上海DHL国际快递电话http://127329.shop.m.liebiao.com/!

  

关键词:热榜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郑重声明:本站资源来源网络 如果侵犯了你的利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