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青海旅游解说导游词。
塔尔寺与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称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是格鲁派创始人咯巴诞生的地方。由于规模宏大完整,交通方便,已成为人们游览参观藏传佛教最集中的地方和青海省最主要的旅游胜地。壁画、堆绣和酥油花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塔尔寺是国家4旅游景点,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面的山中,距省会西宁市25公里。它与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称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是格鲁派僧人和群众的教活动中心之一。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喀巴大师的降生地。喀巴成名后,有许多有关他灵迹的传说。据说在他诞生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喀巴母亲按儿子来信所示,在信徒们帮助下,以这株旃檀树和喀巴所寄狮子吼佛像为胎藏,砌石建塔,这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后来,该塔一再改建易名,成为现在大金瓦殿中的大银塔,是全寺的主供神物,汉语塔尔寺即由此塔得名。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禅师仁钦哲坚赞于塔旁建一静房,聚僧坐禅。17年后,再建佛殿一座,塔尔寺初具规模,取藏名“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身像洲寺”。
400多年来,塔尔寺逐步发展成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全寺占地600余亩,僧舍房层9300多间,52座,僧人最多时达3600余人。全寺四山环绕,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梵塔棋布。其中,大金瓦殿和大经堂为全寺主体建筑。大金瓦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建筑面积456平方米,上下三层,飞檐四出,各抱形势,歇山式金顶,覆以镏金铜瓦,墙面用琉璃瓦砌成,图案精美,殿内纪念喀巴的大银塔,誉为“世界一庄严”,正门上方悬有清代乾隆亲题的“梵教法幢”匾额。大经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元年(公元1912年)遭火焚后,总面积为2750平方米,经堂内长柱18根,短柱90根,皆用特制地毯包裹,地上铺设地毡坐垫,可供3000僧人集体诵经,正供有无数佛像、藏文经典,设有0、以及法台座,柱间满挂各种堆绣的卷轴画。
此外,尚有殿、九间殿、三世0灵塔殿、释迦殿、依怙殿、小金瓦殿、花寺、居巴扎仓、丁科尔扎仓、曼巴扎仓、八塔、过门塔、塔、时轮塔、印经院、大喇让以及各-府邸等。除各种造型精美的佛像、、卷轴画,还保存有宋代的哥窑瓷坛、玉雕、明代的龙瓷瓶、清代的龙鱼瓶、竹雕寿星、玉雕等珍贵工艺品,藏有历代阶级赐赠的各种匾额和汉藏文碑刻。
塔尔寺是藏族文化艺术的宝库。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在三、四世0的下,塔尔寺首建显学院,建立讲经开法制度,系统学习因明、般若、中观、俱舍、等显经典。以后又相继建成密、时轮、医明学院,形成正规的学经制度,学习生圆次等方面的密经典和天文、历算、医学等方面的知识。现存有数以万计的有关、藏族历史、文学、语言方面的文献图书,是研究藏学的珍贵资料。此外,该寺的酥油花、壁画(唐卡)、堆绣。被誉为艺术“三绝”,誉满藏区。卧铺车上的冲动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