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美国玩具界,指尖陀螺也是有点火--没错就是前阵子凯蒂·佩里在 MTV 颁礼现场都离不了手的小玩具。这玩意儿有3个触角,中间会有一个轴承,样子有点儿像唐门暗器之类的。玩的时候只需要用手指按压中间的轴承,它就能像大风车一样地转起来。
围绕指尖陀螺,已经产生了不少有传奇色彩的描述。比如在亚马逊的玩具分类里,曾经排名前20的产品都是指尖陀螺,前100名里只有13款产品不是指尖陀螺。比如它已经有了一点的味道,有国外的反对派利用它产生的效果让年轻人其中,对其加以操控,甚至在一场庭审中,被告还在玩指尖陀螺。
对指尖陀螺中性一点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它转起来的感觉让旷神怡,有种舒缓压力、一玩就停不下来的作用。人们因此说,它是一个有治愈功能的玩具,更书面化的说法就是,它有治愈感。
治愈感这个词已经不是第一次见了。《秘密花园》那本涂鸦书火起来的时候,也有人说它有治愈感。把颜色一点一点填进纸页上空白处的过程,让人忘掉了日常生活的三千烦恼,进入了一个什么烦心事都不用想的状态。
如果在微博上搜一下关键词,你会发现很多东西都被冠以治愈感治愈系的名号。星空和大海静谧得让人感觉治愈,喵星人睡觉或者肉肉的小爪子萌得让愈,一些少男少女的微笑暖得让愈。也有愈的点比较重口,需要看看给别人挤痘痘、掏耳朵的视频,看看那些把身上糟心的地方弄得舒舒服服清清爽爽的过程,心里才能畅快起来。
如果说上述治愈属于互联网共享思维的云治愈,也有一些人已经开始花钱买治愈了。有的日本情低落时会去水族馆里看水母游来游去,国内也有很多大城市的人,想暂时避世寻找时,就会去山间花4位数价钱在空间利用率极低的民宿住上几宿。反正,当物质的丰富无法满足心中的小怨念时,购买治愈感,也就成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的方式之一。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写的《第4消费时代》中说,所谓追求治愈也就是人们在追求一种层面的健康,特别指压力的消除、内心的控制。它最早于1990年代在美国风靡,然后在日本引发热潮,当人们从越大越好追赶超越的消费迈入讲究精炼考究的生活方式之后,就会开始追求治愈感。一言以蔽之,又是一种升级。
但到底什么是治愈感?我们又究竟是被什么东西治愈的?这个很难一概而论。这些被打上治愈标签的东西,要么就是呈现给的人感觉极为舒心,或者运行起来极为顺畅,长着一副一看就不用人操心的样子,给人一种已无波折的。要么呢,就是引导人在和它们互动的过程中完全沉浸其中,从而舒缓了压力--想想你涂鸦《秘密花园》时聚精会神的样子,哪儿还容你再去想工作上又被哪个客户了。
说到底,治愈感其实有点像《哈利·波特》里的复方汤剂。每个人的复方汤剂都要有不同人的头发做药引子才能成功,每个人觉得有治愈感的东西也有各自不同的戳人的地方。但人们每天在微博啊朋友圈啊嚷嚷着不开心求安慰,那些打着治愈感标签的东西也就只会多不会少,毕竟有需求在嘛。保不齐有一天它也会像黑科技情怀和匠心一样迅速地通货膨胀,然后变成一代新·烂大街营销热词。
抹茶绿、芥末绿、花草绿、奶油绿、孔雀石绿,绿色之于治愈系色系,就像费德勒之于网球界,张震之于美男界一样,有无可厚非的地位。但这种治愈的绿,又不能是特别正或者特别艳的绿,要有一点淡、一点粉,或者一点靠近别的颜色的感觉。大概是因为这样的绿,既不会让人暴躁也不会让人忧郁,舒恰到好处吧。
星空的、海洋的、小溪流水叮咚响的、小鸟在树林间喳喳叫的。这一挂的特点是,它们在嘈杂的大城市里已经不多见,它们的出现就代表你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也就意味着少了一大半的烦心事。
这是症患者喜欢的。被等分成大小相同的好几块的物体、没有一点不平处的镜面蛋糕、得整整齐齐的衣柜和书柜、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它们的出现就是告诉你,事情已经被安排好啦!什么问题都没有,不用你操心啦!
多肉植物、脸上婴儿肥说话嗲嗲的小孩、柯基浑圆的,被揉来揉去的柴犬的脸。人类的奇怪在于,肉如果长在自己身上就是痛苦,若长在别人身上,就能因为萌到让你噗嗤一下,而产生治愈感。
指尖陀螺所谓的治愈感就是让你可以看着它一直转什么都不想,《秘密花园》之类的涂色书也是同理,心地只想着把眼前的空白涂上颜色,看起来像是占据了你的大脑,但那个瞬间,其实更接近于一种放空的状态,然后烦恼就被抛诸脑后了。
什么芝士啦、草莓啦、抹茶啦、甜虾和大蟹脚啦、熔岩巧克力蛋糕啦,反正没有什么垂头丧气是一组看着就会让人流口水的美食图片解决不了的。不过从现实状况看,在网上找找图,看看美食视频,比确实地吃的效果要好一点。毕竟谁也不敢,在网红餐厅门口排队,或者吃到味道与卖相不符的食物会不会加重郁闷。
电视剧常用戏码,心情不畅时,要跑步、要打拳击、要在午夜的篮球场投篮,就连《纸牌屋》里的木下总统心里憋屈时,也是用划船机和脚踏车解决的。想一想,这算是最有利身心健康的治愈方式了,既把心里的怨气了出来(可能也是累到再没力气想不开心的事),也能顺带减肥keep fit,何乐而不为呢?
现实中不是早就有,不开心立刻去逛街买东西调整心情的说法么?这不仅是因为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心里就能舒畅一点。现实的考虑是,买了过后钱包空空,你就得进入下一轮奋斗状态,来不及再继续不开心了。
也包括捏薯片、捏麦片、捏饼干等。管它们叫重口味大概有点不准确。如果这事发生在家里,你买了成箱成箱的东西来捏,那是解压有道。如果你是哀怨地走进超市,拿起什么捏什么,那就是有违公德心了。
没有什么伤心事,是一笔天降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用两笔。获得的难度也不是很大,翻翻过季衣物的衣兜基本都会有收获。只不过同时也要做好失而复得其他东西的心理准备,至于其它东西是什么……就有好有坏啦。
这种东西往往标榜能治愈,但效果都不咋地。毕竟治愈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每个人被治愈的点也不一样。更甚者,鸡汤往往洋洋洒洒写一大堆,你3遍都没明白它到底要说什么,或者它要说的东西你其实早就知道。要真有什么文章什么书,能让人看完就有想通问题的能力,早就没那么多烦心事了。
希望各位经纪公司行行好,不要什么样的男明星,都给盖上治愈系男友的戳儿。把流量小生称作治愈系男友是几个意思呢?让我等人等着看他没日没夜邪魅狷狂地笑?等着看他举手投足每个动作都觉得自己帅到不行?还是在YY的中,享受他把海底捞的拉面也甩你脸上呢?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