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在英国旅游的中国女子向一名外国婴儿逗趣。(摄影娜)
一名赴英国旅游的小伙子和外国人一起跳舞。(摄影 娜)
对出境的中国游客形象 不必不足 还需看到“成长烦恼”背后的进步
结束语——
至此,《广州日报》推出的“中国游客形象”6期系列报道全部完成。连日来,本报广泛调查,推出了40年变迁、游客、出游趋势等专题,引起了读者以及网友的广泛关注,有争议,也有共鸣。
无可否认的是,中国游客大规模走出国门,确实成为国际上令人瞩目的新潮流。记者遍访数国老外后也发现,伴随着出国机会的增加,大多数中国人的素质都在提升。通过与中国游客接触,老外们也近距离了解到中国人开朗、自信、真诚、热情的一面。
总体看,出境旅游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通过观察别人审视,通过反思作出调整,在磨合中提升自身的出游素质,无疑也是出境游的中国人正在进行的“课程”。
(郑佳文、刘汉振、陈周)
论出游素质
中国游客素质也很高
陈周:这次采访途中,我遇到年近七旬的广州游客游伯,他有着多次出境游的经验,在国外并没有太大的不适应,熟练用餐刀给小餐包抹上黄油,慢条斯理地吃牛排,很是精致优雅。游伯说,旅游就是经验问题,出门多了,见识多了,无论是礼仪,还是文化差异都能因熟悉而理解。其实,他的状况很能代表越来越成为“专业玩家”的中国游客。
郑佳文:的确,很多老广出境游是为了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他们出去前会做很多功课,这样就能“入乡随俗”。这次我还观察到,中国人不仅自信优雅,有所准备,还能以热情的心态跟当地人交流,尽管语言上仍有障碍,但能通过微笑和比划获得跟当地人合影或逗孩子的许可;我还见到一名中国游客帮行李散了的外国人捡东西,对方还感激地说“谢谢”。
刘汉振:无论是记者观察还是受访者的回答都表明,存在不文明行为的只是少数中国游客,对出游“”的探讨并非指向整体的中国游客。其实,哪个国家的游客都会有素质上的区分,绝大多数中国游客在海外表现出了应有的素质。
论新风貌
海外有意愿了解中国
刘汉振:中国游客走出国门,让外国人得以与中国人近距离接触,进而产生了解中国的意愿。
郑佳文:采访中我就切实感受到这一点。在大英博物馆,管理员艾萨克就向我直言,到馆参观的中国人穿着时尚、有秩序又团结,给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这让他很想到中国看看。
陈周:“凯恩斯科隆尼亚度假村”经理苏珊对中国客人的风貌很是赞赏。“他们毫不拘谨或,在热带雨林中行走,问我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树,在球场边观看叫好。比起日本游客埋头走自己的行程,中国人能以更的心态探索新。”中国大妈国外跳广场舞,国内对这种行为很讶异,但外国人可能很感兴趣。这个度假村的副经理提到,一群中国大妈们曾在他们的酒店餐厅里跳广场舞,赢得在场游客围观喝彩。他认为,这展现了中国人开朗、自信的一面。
郑佳文:很多人常说中国游客不爱干净,但我认为这也要看去哪国。很多导游分享经验时说,去发达国家的中国游客就表现得很有素质。一个英国司机告诉我,比起印度游客,中国游客爱干净,会把大巴上的垃圾带下去;也很热情,会跟他说“你好”和“谢谢”,还会送他小礼物。因为喜欢中国人,他甚至向老板要求接待来自中国的旅游团。
陈周:中国人爱逗外国小孩,或许还会被看成不文明行为。但很多外国人也越来越明白,这是中国人表达热情、喜爱的方式。我在的“坦格玛露”海滩就遇到一个布里斯班家庭。中国游客逗小女孩时,爸爸还会摇摇女儿的手,让女儿跟中国游客说“你好”,态度很友好。
刘汉振:出境的中国游客在了解和适应他国文化的同时,也把中国式的人情味到他国了。
论中国
出境的中国不少
刘汉振:近年来,国内游客素质明显提高,最根本的原因是生活水平整体大幅改善,养成更加文明的生活习惯。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大城市都更少见了。
陈周:最近几年出国旅行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出国旅行的过程中,或亲身体验或经导游介绍,认识并学会遵守他国的习俗。一句话说得好,“旅行就是一场”。回国后,亲友间会交流出国,这些知识又得到进一步。
郑佳文:在与一些资深导游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很多人为中国游客打抱不平。他们见过成千上万名中国游客,有些甚至为当地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却很少被。
陈周:确实如此,我在柬埔寨就遇到过一群非常好心的中国大妈。柬埔寨虽然旅游业发达,但却是一个很贫困的国家,许多孩子风餐露宿。我遇到的这群中国大妈特地给这些孩子送文具、衣服、帽子等物品。我问她们为何不像其他游客一样给钱,她们说,给钱容易让孩子们养成乞讨的习惯,这个细节让我记忆深刻。
郑佳文:我听导游讲过他在泰国带团时的一件善事。一对中国夫妇随团赴泰旅游,对随行泰国司机的境遇很同情。泰国司机的月收入一般1万株左右(约人民币2000元),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司机吃住行基本都在大巴上解决。这对夫妇认为自己遇到了一位善良敬业却相当贫困的泰国司机。他们回国后给这位司机送了一辆丰田车,彻底改变了这位司机的人生,据说他们还保持着联系。
刘汉振:为何中国游客出境做的好事都被忽略了呢?本质上是“传万里”的现象在作怪,因为揪住丑事较容易赢得关注,而尤其擅长“揭丑”报道,何况他们的声音还占据“主导”地位。我认为,中国一方面不需忌讳中国游客所谓的“”,另一个面也要加强对中国游客“正能量”的,这样才是一个更真实、更客观、更公平的中国游客形象。
论旅游真谛
旅游是一种“双向互动”
陈周:其实,比起少数人的不文明,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普遍的“玩法”,以及中国游客对旅游的理解。这次我观察到,可能中国人出门行程紧张,体力消耗大,在一些景点常常形成中国人看外国人玩的情况。在悉尼海港和海滩,本地人总是欢快地弄潮儿,外国游客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跳进海水里,或者在酒吧里喝一杯。他们更能融入当地场景,而中国游客总是做“看客”,躲在树荫下或边看其他游客边拍照。
刘汉振:不把旅游当作亲身实地的体验,这说明我们中国人的旅游观还太初级,也说明我们出去太少,出去一趟不易,以至于留照纪念或者炫耀的心理占了上风。
陈周:其实不光我们在反思,国外旅游业也在因中国游客而反思自身。在酒店,平均每小时5澳元的网络收费让很多中国游客大呼“坑爹”,于是晚上回酒店休息的中国游客,洗完澡后穿着睡衣敷着面膜、躺在酒店大堂沙发上蹭免费的网络。酒店很无奈,过的其他游客则对把酒店大堂当卧房的中国人叹为观止。
我觉得,我们过度反思“中国人网瘾最大”之前,应该听听对方的说法。酒店的经理就跟我说,这个现象并非中国人的问题,而是通信基础建设确实落后。与其说中国人为上网很拼,倒不如说是网络建设跟不上旅游发展的步伐。酒店表示,正加快进行网络建设,争取早日为全部住客提供免费Wi-Fi,跟上网络时代。
郑佳文:没错,旅游是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你在看别人,别人也在看你;别人影响你,你也在影响别人。这一点上,我们无需有任化自卑感。中国游客的一些好习惯,也到国外,被接受和分享。比如说神器,中国游客在外面简直“人手一杆”。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也玩起了神器,可以说,中国游客成功输出了“神器”。
刘汉振:我赞成出境旅游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说法。游客群体深入他国时,外国人也有机会了解中国人。双方在观察对方时能做出有益的反思,然后通过必要的调整,使双方能更和谐融洽地共处和交流。在这一点上,游客可谓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先遣队”。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