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房屋顶所用的材料并非一般海草,而是精选的一种大型藻类植物,常常被称为海带、海苔。 “宋元时期,大规模的海草房村落就开始多了起来,明清时期,海草房就已经成群成片地分布在今天的烟台、威海和青岛地区。
新修的海草房
海草房
水母网3月16日讯 (YMG记者邵壮摄影报道 通讯员韩乃栋)前不久,烟台蓬莱市刘家沟镇解西村出了件新鲜事———一名外地人买了村里的一套老房子,因为年久失修,所以开始全面修缮。但让村民们不太理解的是,翻新后的房子没有像周围的新房那样有着“时髦”的红瓦白墙,而是屋顶覆盖了厚厚的海带草,堆尖如垛,透着古朴的气质……没错,这是一栋海草房,罕见之处在于它很“年轻”。
大约30年前,海草房还是刘家沟沿海一带的村子的“标配”,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住在这种极具胶东渔村特色的生态民居,但现在只剩下了个位数,大都破旧不堪,多为老年人居住。其实,村民们不是不知道,海草房作为沿海传统民居,已经被文物部门列为重要的文物点,但眼下“恋旧”的代价有些大———这栋新修海草房,修缮成本是红瓦房的数倍,不仅技术工人要从外地请,就连房顶的海草也是从威海高价买下后运来的,足足4万元,但与老房子比厚度还是缩水了不少……
海草房,曾经海边童话般的风景,正在成为照片上黑白淡彩的无奈记忆。
阎崇年也曾捡海草
走进解西村,远远就看到一座省级文物单位—————解宋营古城堡,这里是明朝为防御倭寇所建立的“百户所”,更是研究我国古代海防制度的有利,更是我国东起鸭绿江口,南至海南岛的明清海防设施遗址中保存罕见的军事城堡。记者爬上高高的古城堡上,可以眺望远处的大海,曾经守护的整个村子也一览无余。
如今,全村有400多户人家,放眼望去,整洁的村建水泥,一排排崭新的红瓦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显然已经覆盖了这里。在一片欣欣向荣中,几座用海草苫成灰色屋顶高高隆起,十分显眼,散发着原生态的自然典雅。不过,当你走近的时候,会发现除了特别的屋顶,海草房与普通的胶东民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坐北朝南、石块房基,以及朴素的小院。
位于村口的小门诊就是一座海草房,不过因为岁月变迁,风雨,靠近房檐部位的海草脱落,去年修缮时找不到海草只能用瓦片代替,变成了现在“半瓦半草”的奇怪样子。走进其中,屋里挺热闹,得知记者的来意,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起了海草房的历史。
“海草房就是在正常的石制房屋的屋顶,加铺厚薄不一的海草。”今年72岁的李大爷回忆说,使用海草盖房子就是为了省钱,因为当时的海草“一抓一大把”。“每年秋天,海带草长老了,遇到风浪就被折断卷到岸边来。要是遇上大风浪,沙滩上往往会覆盖上厚厚的一层海草。”
出生在这里的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走出的“学术明星”阎崇年,也有海边捡海草的童年记忆,“小时候家里打算盖海草房或压屋脊,大人们就会在风浪后到海边,用叉子把海草铲在一起,堆成一个个海草垛晒干。”阎崇年回忆说,晒干的海草不仅可以盖房子,也可以烧火,当年日本鬼子占领时,海草堆还被村民们当成的临时避难所,可见数量之多。
苫海草房是个技术活儿,需要在屋梁上方先铺苫草,再铺海带草。为便于排水,越往上苫,海带草越厚,坡度也就更大。压好的房顶讲究的是个“板平”,年代越久越踏实,板平的房顶背阴便萌出一层绿色的苔藓,生出株株瓣尖色红的瓦松,俗称“山老婆指甲”。
“保温性特别好。冬天带水的抹布,放着海草房里是不会上冻的。夏天外面大太阳烤地慌,走进屋里就感觉凉飕飕的。”村民介绍说,海草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住在里面冬暖夏凉,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持原貌,体现了先人的聪明和智慧。然而时代在发展,现代化的居住观念改变着村民的建房观念,“灰黑色的海草房毕竟不如红瓦房和楼房漂亮,所说冬暖夏凉,但暖暖不过暖气,凉凉不过空调,只是在过去落后的生活条件下相对而言。如活条件具备了,瓦片慢慢替代了海草。”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8/106597009】
文章来源于http://www.daosimt4.com/MT4平台出租
网友评论 ()条 查看